UX/UI設計師海外面試心得記錄

經驗分享,文長請慎入

職涯發展
個人成長

Simon Lin

Lead Product Designer@Canva

閱讀 18 分鐘

2017年7月22日

寫在開始之前

在這個鼓勵人們為了夢想披星戴月、為了理想而奔走的時代,對一個普通人來說,如果只是安分守己的過日子,雖然也還算過得下去,但似乎很難在短時間內達到什麼偉大的目標,或是庸俗一點的說:很難得到理想的待遇或生活品質。

因此這幾年好像可以很明顯的感覺到,許多人把目光放在了海外求職上,很多朋友都想盡辦法出國了,希望可以尋求更好的發展或是機會。當然,我也曾經「幻想過」出國工作,雖然我在2014年的時候曾經去過澳洲打工度假,不過僅止於勞力類型的工作(只需簡單的英文溝通而已),需要專業技能的工作機會當然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坦白說,在開始寫這篇文章之前,自己也從沒想過到海外工作的這個可能性。一方面也是我在這個領域資歷尚淺,二來是海外求職的經驗很少加上信心不足,感覺好像要要出國留過學或是很好的學歷才能去想這件事,甚至在過往的經驗中也沒什麼正式的面試經驗,更別說是用英文面試了。

不過,人生嘛,總會有些BUT。

剛好,在今年的3–5月之間有了一些契機出現,有機會參與了幾個海外面試。想了想,如果不記錄下來以後可能會忘記這些經驗,因此就整理成一篇紀錄心得順便和大家分享,不過我的經驗比起其他網路上的勇者來說還是很相當相當的少,所以這篇並不是什麼面試攻略,而是個人小小的心得紀錄,還請斟酌服用。

關於我的背景

私立大學平面設計系畢業,在校成績滿爛的(常常是後段班),畢業前唯一可以說嘴的成就只有畢業展時拿了個銀獎。畢業4年多,平面設計經驗2年、服務業經驗2年(🤔),2016開始接觸UI設計,所以業界經驗大概只有1年左右。英文能力偏弱,沒考過多益,寫完學經歷其實都覺得有點心虛😅。

是的,在這樣的背景下,似乎要好好分析一下,對於海外工作來說我到底有什麼搞頭。基本上不論是我的學歷、經歷很明顯都是處在相對弱勢的狀態,即便在台灣要找個大公司想進去大概十之八九會先被HR擋下來,履歷實在不是太好看。所以從我接觸UI/UX開始,我一直是在小型新創公司打滾或是自己接案維生。

話雖如此,還是簡單分析一下我自己有什麼優勢和劣勢吧:

優勢

因為自學的關係在學習UI設計時也碰了滿多東西的,簡單來說就是守備範圍比較廣,UX略懂、UI設計跟視覺能力比較有把握、會寫很簡單的Code,有自己寫過網頁、有做過產品型的UI/UX、有從0–1規劃過自己的小產品。其他像是經營設計社群、開過線上課程當過講師等經歷不知道算不算加分項目(感覺對找工作來說應該不太算,但還是有放在履歷)。

劣勢

學歷普通、經歷偏弱、資歷尚淺,做過的專案跟資深設計師比起來少很多,去年幾乎就是在換工作跟自己接案中切換,並沒有待超過半年的工作。

所以其實這樣看下來,現階段的我還是比較適合去新創公司(可能比較不會在意學經歷),不過因為前兩次面試機會大部分都不是我自己投的,所以也沒得選公司。

這期間我總共面試了3間公司,樣本數有點少,不過都是全英文面試,對我來說已經夠硬了,也都跟打仗一樣,所以也有學到滿多東西的。對了,先打個預防針,以下經驗比較偏向我自己的主觀感受,不代表資料的正確性哦!

OK,那我們開始吧!

NO1. 東南亞知名銀行

基本資訊

工作地點:新加坡
應徵管道:獵人頭透過 Linkedin 主動聯繫
職位: Design and Experience Team (最終職位會依能力分組)
面試方式:Skype 視訊
面試官:兩位 Design Team Leader
結果:一面後就說 Byebye,沒有進入 Round 2

前情提要

這個面試大概是在今年3月左右,會有這個面試機會是因為我開始在 Linkedin 上放了個人資料,因此被新加坡的獵頭公司找上,她是直接用 Linkedin 的訊息功能與我聯繫,並寄給我職位的JD作為參考。

據瞭解這個獵頭公司長期協助這間銀行找尋合適的人才,因此非常了解這個職位的所有細節,面試前的一些提醒與準備工作也交代得很詳細,甚至也有給我類似題組關於面試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讓我感覺相當專業與安心。

在面試前也跟獵頭通話了大概2–3次,講解一下職缺需求以及跟我說明新加坡的工作狀況等等。但對我來說過程比較痛苦的點是,當時我的英文實在太爛,很多時候都因為獵頭語速很快加上有新加坡腔調,我常常無法當下理解意思,然後我必須要用 Mail 回信再次確認內容,一番波折之後,最後還是順利把面試時間安排好了。

一般來說,完整的面試過程將會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設計主管面試,通過之後會先出作業,然後Peer interview,最後是跟最大的 Team leader 面試。

在面試前先講一下這間公司的背景,這是一間東南亞非常大的銀行,在過去的設計相關業務似乎都是外包給設計顧問類型的公司做執行,但近年來數位金融漸漸成為趨勢,關於本身品牌的體驗也需要更專業的設計分工來完成,所以他們希望組織一個自己的完整設計團隊,將整個產品線的體驗和設計達到更一致的狀態。

不過據我瞭解,在金融產業中,由於企業體龐大以及資安或法規的限制,整體專案進行的步調與節奏相對於新創較為緩慢、專案時間較長,產品花更多時間調整到最佳狀態,所以對於設計師的要求是需要更強求邏輯與細節的。他們需要的設計師也是要有即戰力,對每個設計環節有非常深入的了解與脈絡。另外這個職缺並不是一個特定職缺,他們是以一個設計 Team 之中再去分組,依據每個人的能力分配相應的工作內容與負責的產品線。所以設計師個人能力也很重要。

面試過程

終於,到了面試的那天,依約定是用 Skype 視訊進行面試。

這也是我第一次的視訊+全英文面試,說真的超級緊張,儘管事前已經沙盤推演了很多次,甚至先找了朋友陪我練習面試,也寫了很多小抄和講稿,但畢竟真正打仗和練習是不一樣的,80%的時間都是脫稿演出。

面試時間大約1小時左右,面試官是兩位不同組別的設計主管(一位偏UX,一位偏UI)。一開始就和大多數面試一樣是由個人自我介紹開始,我認為自我介紹是整段面試自己能掌控最多的部分,因此一定要挑重點講,時間也盡量要控制好,基本上這部分為了不要出錯,我算是非常認真的背稿了。除了自己的經歷、專長,簡單介紹做過的專案,以及人格特質與跟其他角色協作的經驗,最後提到一點為什麼想加入他們的團隊。

接著就會針對自己的做過的專案做更詳細的介紹,我大概拉三個專案出來講,大致上用簡報的方式說明一些過程和結果,但由於自己經驗並不夠,所以之前做的東西不夠深,而且比較多由0–1的專案,設計上都是快速決定並沒有太深入的研究或是數據測試,因此在被問到許多設計風格與設計決策的時候回答的有點支支烏烏的。

在作品介紹完、提問回答結束之後,最後就是自己對公司的一些提問與工作角色的介紹,結束後就說會再通知是否有進入第二階段作業的部分。

感想

其實面試完當下就覺得大概沒戲了,因為老實說實在是講的有點卡,對自己的表現覺得不甚理想。後來過了1–2週左右,就被告知沒有進入第二階段。不過對我來說失望成分並不大,第一我知道自己準備不足、第二大公司的體制我感覺還是不太適合自己,不過也算是一次很有幫助的一次的面試經驗。

NO2. 東南亞跨國行動電商

基本資訊

工作地點:新加坡
應徵方式:獵人頭透過 Linkedin 主動聯繫
職位: Product Designer
面試方式:Google Hangout 視訊
面試官:Product Designer / HR
結果:一面後交完作業,得到(半)無聲卡一張

前情提要

經過上次面試後,想說自己目前的狀態和語言表達能力都稍嫌不足,因此也沒有特別主動想要繼續找海外工作,先把自己手上接案的專案和自己的產品做好再說。但只過了大概2週左右,我又從 Linkedin 接到一個台灣獵頭的訊息要推薦我新加坡的工作職缺 (Linkedin 真是個好物),想說有機會來的話就姑且試試看當作練功。

雖然又是新加坡的職位有點挫,但至少是台灣獵頭,是講中文讓我安心不少😂,中間也是接洽了2–3次了解狀況跟需求後,就開始安排面試時間。

面試大致上也是分為三階段,HR第一關面試、通過之後出作業、作業成果他們覺得滿意就會問第二次跟整個產品團隊面試,最後則是跟 co-founder 們面試。

簡單介紹一下公司,這間公司是一間快速發展中的行動電商新創,在全世界20個幾個國家都有設立辦公室,最近其實也在台灣大舉徵才,算是滿有發展潛力的公司。有耳聞他們挑選員工標準滿高的,就這個產品設計師的職位來說好像找了半年以上。公司人數不少,但團隊中的人力組成其實有點讓我詫異,只有2個產品設計師,但有40幾個工程師,所以在面試前對他們團隊運作的方式還滿好奇的。

有了上一次準備面試的經驗,這次準備的過程有感覺輕鬆不少,至少自我介紹那邊只需要微調,但還是需要花不少時間針對公司屬性去調整你要講的內容和提問的問題。不過這次面試的準備時間還算OK,剛好可以把自己專案的內容在優化調整一下,刪掉一些不重要的內容,更專注在某些專案的介紹,心態上也比上次更平常心一點,就當作是場練習。

面試過程

到了面試當天,就像我前面提到的,第一次面試我以為會先跟HR做一些基本背景的介紹與應答。結果一打開視訊,出現的是他們的產品設計師,一位印度小哥,後來才知道原來HR當天有事不在(嗯?那怎麼還敲這天⋯),當下我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跟設計師面試應該可以聊比較多設計相關的東西,憂的是相信各位也知道印度腔的英文其實不是很好懂,加上收訊品質不是很好的狀況下,在對談的過程中其實還是滿辛苦的。

還好整個過程還算愉快,一開始一樣是一段自我介紹,接著分享自己過往的專案。這次介紹我將主力放在我自己所開發的產品上,並且在這之前特別做了一個網頁來展示所有的設計過程與結果,過程中只要遇到一些有趣的地方,印度小哥就會針對那個部分做提問。因為是自己的產品,所以都還滿好回答的,也聊到一些關於研究方法跟看數據的部分,小哥問了許多關於設計決策「為什麼要這麼做?」的問題,感覺得出他很重視設計師思考的過程。

這一問一答的過程持續的滿久的時間,對我來說還算是相談甚歡,我也詢問了他們公司關於設計部門的狀況,最後結束時感覺還滿不錯的,小哥應該是還算滿意。很快的,幾個小時後獵頭就幫我follow up進度,並且告訴我有通過第一階段的面試。

過了一個週末,我馬上收到HR發來的作業信件,作業內容是他們產品所遇到的一個真實問題,並希望我在一週內提出解決方案。要求是需要有設計過程以及最終設計精稿。說實在題目還真不算容易,是一個可以做很大也可以做很小的題目,加上不確定在對方下這個題目之前,他們公司所經歷的背景或是決策是怎麼樣,因此我只能用最保守的方式執行。

一開始我對整個產品做了基礎性的調研,找了幾個用過產品的TA做訪談,然後整理成一份簡單的研究報告,加上我設計過程和最後幾頁的視覺精稿,為了增加用心的程度,我甚至也做成了prototype 讓整個作業的完整性更高。整份作業洋洋灑灑也大概有20幾頁的報告。

這次的作業我花了滿多心思去思考如何解決問題,也做了不少功課,最後交出的成果我自己覺得還算完整。但很可惜,最後只收到獵頭寄來的信,裡面只有簡單的兩句轉述該公司的回應:「他的解決方案太複雜了,並且沒有解決實際上的問題。」

雖然沒有得到很詳細的Feedback,也不太確定這樣的回應的背後含義,但想想也許我的設計真的沒有解決他們當下的問題,也就沒有繼續追問。

弔詭的是,幾天後,獵頭竟然打電話給我,說他們公司的VP看了我的簡報覺得滿有趣的,想再跟我聊聊看,但聊聊之前要先跟HR再聊一次(嗯?神展開)。好吧,跟HR面試大概就是跟第一次面試相去不遠的流程,只是這次面試比較平常,沒有什麼特別的火花(很像在跑流程),而結束之後⋯就沒有然後了,我也因此得到了傳說中的無聲卡一張。

心得感想

其實這次面試經驗最後的結果有點小失望,失望的部分不是因為沒錄取,而是面試過程順序好像有點奇怪,加上心中有許多的問號,不知道他們內部是怎麼安排進行這些流程的,加上最後也沒得到任何消息回應。

但必須強調一下,獵頭人很好,在做作業時幫我調整了許多用字遣詞上的修正。只是這次面試過程有點曲折離奇,算是略為可惜的地方。

NO3. 日本旅遊新創

基本資訊

工作地點:日本東京
應徵方式:官網自行投遞履歷
職位: Senior UX/UI Designer
面試方式:視訊面試
面試官:CTO / 前端工程師 / UI設計師
結果:取得 Offer

前情提要

經過前兩次失敗的經驗,其實對自己的能力已經產生小小的懷疑,感覺時機還不到,對於海外工作這件事應該可以再緩緩,先過個1–2年再說。

BUT,計劃總趕不上變化,5月時偶然的機會下,發現一個日本旅遊網站,產品的內容很不錯,加上我自己對旅遊產業也很有興趣,因此就多探索了一下,發現這是一間正在擴展中的新創旅遊平台,剛好也正在找有經驗的UX/UI設計師。

仔細閱讀了一番JD,發現自己除了資歷部分差一點,其他所開出的能力條件剛好跟我本身滿符合的(其實就是什麼都要略懂一點),也是新創的環境對我來說更為熟悉,重點是團隊成員來自不同國家,因此JD上寫明了平常溝通以英文為主,不需要會說日文(讚!)。儘管英文還是弱弱的,但看這大概就已經心癢癢決定怒衝一個,因此我就毫不猶豫的把履歷跟資料準備好,在當天就主動寄信過去應徵。

過了一個週末,早上很快的就收到回信,效率之高有點讓我驚訝,更驚訝的是來信的是直接是CTO不是HR,也讓我猜想公司應該是滿扁平的文化的或是滿精實的產品團隊。由於我在信件中已經附上了我所有的資料包含Linkedin、個人網站等等,因此團隊應該都已經大概了解我的狀況與能力,所以也順利地約好時間要進行第一次的面試。

面試過程

面試準備過程一如繼往,我準備了完整的自我介紹、之前做好的作品網頁,這次我就主攻我自己的做的產品來介紹,以及準備其他對於該公司的提問與想法。

最初我以為是只有和CTO一對一面試,結果到了面試當天,CTO和我說另外一位UI設計師以及工程師也會加入面試,總共三個人。有趣的是,明明是標準的日商公司(老闆是日本人),但跟我面試的竟然都不是日本人。一接通視訊,完全能感受到新創的氛圍,大家都很熱情的招呼感覺也非常的隨和,讓人放心不少。

一開始一樣先被要求來一段自我介紹,由於這次是新創公司,在自介上有滿多內容上的修正,除了專業能力之外也想強調其他特殊的經歷,所以不小心就講了太久(好像超過7分鐘XD),講完之後大家突然都笑了,CTO說我已經把所有能講的事都告訴他們了,害我有點不好意思。

接著就是針對作品做詳細的介紹,以及針對作品的內容做相關提問,整體感覺還滿像在聊天的,其中也問了我做過哪些專案、網頁或App的熟悉程度以及工作流程、和其他人協作遇到衝突該如何解決等等,基本上我都是照過往的經驗作回答,會盡量強調如何「解決問題」的過程以及我自己對於做產品的觀念。

面試後段基本上心裡已經有底可以進入第二個 Round,團隊成員也很直接告訴我彼此聊得很不錯,但還是會出個小小的作業給我,希望了解我執行和設計的過程。

面試結束後沒多久很快了就收到了 Task 的通知,題目對我來說不難,這次是要針對手機版的介面做優化與易用性的改善,解法一樣可以有很多種,因此我就提出了兩種不同的操作解決方案(做成prototype)以及視覺上的優化方案。

第二次面試

第二次面試就放鬆多了,直接針對我所做的作業做進一步的討論,討論的滿仔細的,包含我的設計過程、思考方式,以及每個設計成果背後的原因,同時也討論了其他的可行方案,接著就比較隨性一點,聊了一些我個人的背景、經歷以及對UI/UX這塊的想法,後來甚至聊到一些個人興趣與以及學設計的動機之類的,比較閒話家常一點。最後我也問了更多公司的目標以及未來團隊的方向。

面試感想

這次對於整個面試的感覺相對於前兩次來說,是比較輕鬆沒壓力的,我想大概是之前也累積了經驗,再來我對這間公司和競品也做了比較多調查,而且又看的更開了。再來我本身個性上在我有興趣的題目上會更能發揮想法,對新創公司來說,他們更想要聽到你設計背後的過程和想法而不只是結果而已,講越多他們越能理解你是什麼樣子的設計師。

二面結束之後,當天的下午CTO又來電,想要跟我多聊一點關於產品想法,同時也直接和我告知他們覺得我在各方面跟他們團隊滿契合的,因此希望未來可以一起工作,所以很快就確定要錄取我。所以從一面到最後拿到offer前後其實不到兩週,讓我我滿驚訝的,而且回信和溝通效率都非常即時,真的讓我感到新創公司的節奏就是如此之快~沒想到在短短兩週內就結束了這幾個月來的小小面試之旅,也算是對自己又加了點信心了。

後記

目前雖還沒前往當地工作,但已經開始遠端協作適應中,之後有機會再分享更多工作的心得給大家!

小建議:給想找海外工作的朋友

雖然經驗不多,但透過每次的面試和自我修正,還是有發現一些自己有地方可以加強,也把這些感想分享給大家,相信多少可以幫助各位找工作的過程更順利一些:

1. 出外在走,Linkedin 要有

如果你的目標是要找海外工作,Linkedin是一個非常好的起手式,有非常多的獵頭會在上面尋找適合的人選,如果你的資料、經歷夠完善,其實很容易被他們相中。相對於本土的104人力銀行來說,Linkedin更國際化一點,你也可以看到其他的求職者是怎麼樣在Linkedin上描述自己的特質與經歷,我認為是一個滿好的學習。

另一個我覺得也很重要的是個人網站,個人網站在國外其實非常盛行,因爲自己的網站比較能精準的傳達自己的想法,上面可以放你的經歷、作品、文章,甚至有任何關你曾經做過有趣的事情。而且結構上非常不受拘束,可以很有創意。我認為網站就是代表一個人的性格,也是最能夠了解設計師sense的一個方式。

2. 作品在精不在多

常常有些社會新鮮人或是剛結束第一份工作要轉職的朋友,準備作品集時喜歡把所有曾經做過的作品專案放進去,製造一種很「豐富」的感覺,但這時候往往會出現幾個問題:

  1. 過於展示結果而忽略過程,只用幾張很美的示意圖表現最終畫面,但無法看出作品背後的設計脈絡。
  2. 所有作品都放上去,容易造成品質參差不齊,有些感覺很用心製作,有些卻感覺很簡略帶過。

當你拿到一個不錯的面試機會,其實介紹作品的時間是非常有限的,我建議你可以準備1–2個主力作品,將這兩個作品做「完整」介紹,從發想階段到你的草圖、思考過程以及執行中遇到什麼問題?你是如何解決的?任何影響你設計決策的過程都可以試著傳達出來,讓你的作品有一套屬於你自己的脈絡,當然,最終呈現的視覺稿也要能夠吸引人。相信這只要作品描述得夠深入,已經足夠讓你的面試官了解你的實力了。

3. 表現出你的自信

其實大多數人對自己的信心是不足的,我自己也是。

但經過這幾次面試我發現很多時候其實是低估自己了,既然別人願意找你去面試,代表他們在不認識你的狀況下,對你的現在呈現出的作品或經歷感到興趣,相對來說你已經贏很多人了。

而面試時其實可以把自己的優勢放大,展現出足夠的自信。海外面試中,常常要面臨第一關的大魔王通常是英文,用非母語表達設計理念和看想法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我經驗是其實只要願意講,即使是講錯真的也無所謂,英文最重要的是溝通和傳達你心裡的想法,英文不好反而有時是種優勢,因為你可以練習用簡單的字彙、句子來快速表達出你想說的事情。

其實台灣人是很優秀的,因為很認(ㄋㄞ ˋ)真(ㄘㄠ)的關係,通常能做的事很多、能力範圍也很廣,所以不用因爲英文能力而限制了你的專業,相信你的作品會說話,加上你足夠了解自己的話,已經可以用簡單的英文應付大部分的狀況。

5. 保持平常心,不要怕失敗

我們要了解到一件事,面試絕對不是百發百中的,即使你準備的再周全、再有信心,也有可能不幸中箭落馬,因此我自己現在會傾向把每次面試都當作一場練習,每次面試結束後都可以檢討自己的表現與口條等等。失敗是很正常的,不需要把失敗歸咎於自己的錯,因為面試也是需要練習的,沒有人一上戰場就會打仗的。

相信只要多面試幾次,你就會變面試達人,對這些過程如魚得水。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持續累積自己的能量,當有機會出現,不管你是否抓的住,你都能對自己的付出感到踏實,失敗了就再抬起頭繼續往前走。

總結心得與學習

必須說,我是相對幸運的,僅僅面試三次就拿到一個對自己來說還算理想的Offer,但我想真正的挑戰是開始工作之後才開始,由於沒有海外工作經驗,相信會遇到很多關卡、要克服許多從沒遇過的問題,如何有效率的解決問題會是我在這個階段最需要培養的能力。

關於面試,對我自己來說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技巧,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把所有可能被問的問題或你自己想強調的事情寫下來,充足的準備與多練習就是最好的良方。不是用母語面試基本上氣場已經少一半,因此更需要繃緊神經,把握每個表現自己的機會。不管面試時展現出的態度、對這份面試機會的重視,如果有機會拿到作業的機會一定要認真做,把你能夠最到最好的程度表現出來,即使沒被青睞你也可以透過這個機會學到很多東西。

最後,祝福大家都能找到理想的工作,有任何想法或需要幫忙的地方,歡迎隨時與我交流!

延伸閱讀

2021 熱門線上課程

想成為 UI/UX 產品設計師嗎?歡迎加入 Figma 實戰課程一起學習成長!

我開設的實戰課程將透過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實作練習,幫助設計師快速掌握求職所需的技能並找到職涯的下一步。

👀 想收到最新文章通知以及產品設計、UI/UX 相關資訊嗎?

我將與你分享我關注的資訊、喜歡的文章、設計資源和工具等內容,歡迎訂閱!
感謝訂閱 🙏,期待之後與你分享更多訊息!
糟糕!系統在送出訊息的過程中好像出了錯,請試著重新傳送你的訊息,謝謝!